秋天的北京,林木染红,水色清澈。 10月28日,由北京市水务局主办的第十一届“水·美”摄影比赛在温榆河公园拉开了本年度的重头戏——金秋线下征集活动。约20名摄影爱好者走进9月底刚刚开放的温榆河公园二期,前往朝阳、昌平、顺义三区采秋景。他们近距离感受了这座北京规模最大、自然生态系统最丰富的公园,并在参观中了解了水利防洪工程设施。生态专家全程陪同讲解,旅行团以生态模型聆听这片土地从砾石地的转变,并用他们的镜头捕捉北京“最大的城市绿肺”的生态之美。来自活力运动田野到“碳中和”智慧公园,秋水徐徐的美丽画卷。伴随着和煦的秋风和和煦的阳光,中午时分,征集队伍从40号门进入温榆河公园朝阳段。“北京温榆河公园总面积约30平方米,是北京整个行政区域内最大的大生态空间。”行程开始前,北京温榆河公园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李文宇向大家介绍了公园的基本情况。随后,一行人沿着花路行走,跨过一座过河桥,到达公园体育中心“平台欢乐运动”区域。一座白色的建筑,带有中国风的“折扇”艺术视觉元素。大楼前有一个宁静的人工湖与之相得益彰。 “这是一个可容纳730人的露天网球馆,周围散布着30多个室外网球场。“西侧有4万平方米的天然草地,可用于市民露营,也可举办集市、音乐节等大型活动。”李文宇介绍,话音刚落,人群中就响起了快门声。有人聚焦水中倒影,有人瞄准网球场。他们背着专业摄影器材,继续爬上网球场二楼,捕捉球场上的光影色彩。记者发现,温榆河公园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实践,渗透了首都城市安全、生态治理修复、资源循环利用的智慧,公园共建成5条生态水廊、10片湿地、350多公顷水位25米的水域,全部采用再生水,是市民和游客享受自然的天堂。美丽;当遇到定期降雨时,公园化身为城市东北部的一块“大海绵”,收集雨水,有效补充绿化和市政用水,每年节水400万立方米;当遇到强降雨等极端天气时,可迅速转化为有效的蓄洪空间,极大缓解下游地区防洪压力,显着提高城市抗洪灾害综合能力,实现“平静与应急并重”。光伏发电停车场、垃圾重生为艺术雕塑、“数字碳宝”机器人老师……漫步创新区,科技与生态融合的景象令人惊叹。在首个“碳中和”城市公园——“未来智谷”,一行人乘坐了电动汽车。公园里,碳积分互动装置的积分晚上都可以看到无处不在,吸引着大家驻足体验。据园区工作人员介绍,北京温榆河公园“未来智谷”二期以低碳环保为核心理念,广泛运用低碳节能环保技术,引入智慧景观互动设施,建立“碳积分”园区系统,可以详细记录游客在园区内的绿色出行、低碳环保行为、科普学习活动等,并将这些行为转化为“碳积分”。客人可以使用“碳积分”兑换零售折扣、预留停车位和其他增值服务。探访两河交汇处的“柳叶区”,用镜头记录这座城市的“绿色”运动。进入朝阳至顺义段,征集团首先到达沙沙营门。李文宇说:“文宇河公园也是全国最大的蓄滞洪区全市面积达1200万立方米,蓄滞洪能力达1200万立方米。站在沙营门口,望着温榆河与清河交汇处,波光粼粼,片片芦苇不剪秋风,犹如金色的波浪。随即,一行人向此行期待已久的地点——“温榆生态心”走去。“快看,河滩上有东西在动!”听后这时,随行的温榆河生态背景调查队专家吴兰举起望远镜,观察了一番后告诉大家:“那是一只苍鹭。近年来,这里时常出现大鸨、秋沙鸭等难得一见的游客。”摄影师们欣喜不已,纷纷架起长焦镜头,生怕错过了鹭展。展翅高飞。记者了解到,温榆河公园近30%被规划为自然区。植物没有被修剪,害虫也没有被清除,死草仍然存在,为鸟类提供越冬食物。为什么要保护公园里的荒野?吴兰说,这是通过减少人为干预、恢复关键本土物种、连接破碎的栖息地、恢复和重建生态系统功能,让城市“返野”的重要尝试。夕阳西下,拍照活动结束,摄影爱好者们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照片。大家镜头里秋天温暖的郁江迷人,水鸟翩翩,现代科技与生态之美在符号中融合在一起。 “封城的岁月已经过去,跟随水润京华的脚步,我一一见证了北京河流蝶变的奇迹。”摄影爱好者胡先生告诉记者。这是水一景之美最生动的注脚。相关市水务局负责人表示,“水·美”摄影大赛已连续举办十一年,已成为展示生态治理的一个窗口。北京的水。作为首都最大的“城市绿肺”,温榆河公园不仅是生态安全屏障,更是千万市民的“微度假胜地”。十一年过去了,生态保护理念已悄然传播。郭美辰 编辑 高静 付春民